-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事物或情况存在漏洞、破绽的情况。可以用来指责某个制度、组织或个人的不完善之处,也可以用来警示他人注意事物的缺陷。
- 例句
- 1. 这个计划还有很多罅漏,需要进一步完善。2. 做事不能留下罅漏,要一丝不苟。3. 敌人发现了我们的罅漏,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修补。
- 基本含义
- 指漏洞或缝隙,比喻事情的破绽或不完善之处。
- 基本解释
◎ 罅漏 xiàlòu
(1) [omission;deficiency;shortcoming]∶裂缝和漏穴,比喻事物的漏洞
补苴罅漏。——唐· 韩愈《进学解》
(2) [neglect]∶疏漏;遗漏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与“罅漏”相关的成语,如“丝丝入扣”、“漏洞百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中发现了老师的罅漏,他忘记改答案了。2. 初中生:这个游戏有很多罅漏,我可以轻松找到赢的方法。3. 高中生:政府的政策有很多罅漏,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4. 大学生:这篇论文有一些罅漏,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 故事起源
-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虽无故,予自以为竭情力焉,于斯事上,以尽先人之意,而罅漏缗缕,未敢盈虚。”这段话中的“罅漏缗缕”即指事情的细微缺陷。后来,人们将“罅漏”作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的不完善之处。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罅漏”与“破绽”、“不完善”等词语进行联想,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无固定的词序。
- 详细解释
(1).裂缝和漏穴。 宋 苏轼 《飓风赋》:“补茅屋之罅漏,塞墙垣之隤缺。”
(2).疏漏;遗漏;漏洞。 唐 韩愈 《进学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宋史·杜范传》:“考封桩国用出入之数,而补窒其罅漏;求盐筴楮币变更之目,而斟酌其利害。”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十六国春秋》:“今本有叙事而无赞论,此其罅漏之显然者。”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他们宁愿以偏胜之故,而罅漏百出,受人指谪,然而一段精光,不可偏废者也在此。”
(3).缺失。 明 刘基 《郁离子·荀卿论三祥》:“水旱相仍,饥饉无蓄,虽有凤凰麒麟日集于郊,无补 楚国 之罅漏。” 清 梅曾亮 《朱孺人墓志铭》:“吾家素贫,而族大婣众,宾客酒浆束脩之供馈,能内外支拄,不见罅漏,使吾无自失于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