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京都的城门。亦泛指京城。 宋 苏轼 《用前韵再和孙志举》:“洒扫古 玉局 ,香火通帝闉。” 王闿运 《上征赋》:“诵《鱼藻》于在 镐 ,乃肃容于帝闉。”
- 基本含义
- 指皇帝对臣子的宽容和宽大仁慈。
- 详细解释
- 帝闉源于《左传·昭公三十年》:“帝闉曰:‘犹余之罪也。’”意为皇帝对臣子的过失或错误行为能够宽容、宽大仁慈。这个成语强调了君主的仁德和宽容。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君主宽容大度、仁慈宽厚的品德。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对他人的宽容和宽大。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书籍,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故事中的帝闉是指周昭王时期的一个官员。他因为犯了错误而被夺去了爵位,但昭王却说:“这个罪过就像是我自己犯的一样。”昭王的宽容和宽大仁慈给了后人很大的启示,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帝闉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 1. 皇帝希望能够以帝闉的态度对待他的臣子。2. 面对孩子的小错误,父母应该以帝闉的心态来教育他们。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帝闉这个成语:1. 将帝闉拆分为两个部分:帝和闉。2. 帝字可以联想到皇帝,闉字可以联想到宽容。3. 想象一个仁慈宽大的皇帝,对待臣子的过失能够宽容包容,这就是帝闉的意思。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仁慈、宽容相关的成语,如“明察秋毫”、“大公无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对我们的错误总是很帝闉,给了我们改正的机会。初中生:作为班长,我应该像皇帝一样帝闉地对待同学们的错误。高中生: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失误总是很帝闉,给了我们改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