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行服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夸奖一个人的行为得体、守纪律、遵守规则。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遵守规章制度,不违反法律法规,言行一致,举止得体。
-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一直行服,从不违反规定。2.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行服的态度。
- 基本含义
- 指行为得体,服从规章制度。
- 基本解释
谓穿孝服居丧。《后汉书·桓郁传》:“ 肃宗 即位, 郁 以母忧乞身,詔听以侍中行服。”《三国志·魏志·庞淯传》:“军未至而郡城邑已陷, 揖 死。 淯 乃收敛 揖 丧,送还本部,行服三年乃还。”《晋书·武帝纪三》:“ 文帝 崩,太子嗣相国 晋王 位。下令宽刑宥罪,抚众息役,国内行服三日。”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八:“ 裴佶 与 郑餘庆 友善, 佶 死, 餘庆 为行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重师》:“ 汉 人最重其师,门生故吏,至有弃官行服者。”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行为得体、守纪律相关的成语,如“守口如瓶”、“守望相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在校园内行服,不乱扔垃圾。2. 中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我们要行服,不违反校规。3. 大学生:在社会中,我们要行服,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规矩的公民。
- 故事起源
- 行服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王珣传》中,记载了王珣在任职时遵守法纪,行为得体的事迹。后来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穿着整齐的制服,行为得体地遵守规章制度,从而形成记忆。
- 词语结构
- 行服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成语,形容词“行”表示行为得体,名词“服”表示遵守规章制度。
- 详细解释
- 行服是由“行”和“服”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表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得体,能够遵守规章制度。它强调了一个人应当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做到言行一致,举止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