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饥色一词常用于形容人面色苍白无血色的情况,可以用来描绘一个人饥饿的状态,或者用来形容一个人生活困苦、贫困潦倒的境况。
- 例句
- 1. 他连续几天没吃饭,面上露出了饥色。2. 这个孩子生活太困苦了,脸上总是带着饥色。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因饥饿而面色苍白无血色。
- 基本解释
飢饿的面色。《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举头忽见一人,行步獐狂,精神愰惚,面带飢色,腰剑而行。”
飢饿的面色。饥,通“ 飢 ”。《晏子春秋·谏上十四》:“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 宋 秦观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道山虽云佳,久寓有饥色。”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饮食和健康有关的成语,如“饥不择食”、“食不甘味”等,可以帮助扩展对于“饥色”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妈妈,我今天饿了一整天,回家的时候脸上一定有饥色。2. 初中生:他家境贫寒,每天都过着饥色的生活。3. 高中生: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他日夜苦读,脸上早已显露出了饥色。
- 故事起源
- 据说,饥色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夫子曰:‘求朝于诸侯,不如食肉糜粥而饥色,然后朝诸侯。’”这句话意味着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忍受饥饿的痛苦,那么他才能够真正得到诸侯的重视和帮助。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饥色的“饥”字与饥饿的含义联系在一起,而“色”字则与面色或气色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想象一个饥饿的人,他的面色苍白无血色,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饥色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饥”表示饥饿, “色”表示面色或气色。
- 详细解释
- 饥色一词源自于古代医学理论,认为人体饥饿时,由于缺乏充足的营养,面部皮肤会变得苍白无血色。因此,饥色成语用来形容人因饥饿而面色苍白,没有健康的红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