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鸣雁常用于形容音乐、歌声、演讲等具有激昂豪迈、激情澎湃的场合。也可以用来形容言辞慷慨激昂,声音洪亮嘹亮。
- 例句
- 1. 他的演讲声音鸣雁,激情四溢,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2. 这首歌的高潮部分唱得鸣雁,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共鸣。
- 基本含义
- 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 基本解释
(1).《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毛 传:“雝雝,雁声和也。纳采用雁,旭日始出,谓大昕之时。” 郑玄 笺:“雁者,随阳而处,似妇人从夫,故昏礼用焉。”后用“鸣雁”指嫁娶之事。 北周 庾信 《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三星照夜,佇稽鸣雁之期;七日秉秋,坐廌飞皇之兆。” 倪璠 注:“婚姻六礼皆用雁,故云鸣雁之期。”
(2).鸣啼的大雁。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九:“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南朝 宋 范泰 《九月九日》诗:“劲风肃林阿,鸣雁惊时候。” 宋 陆游 《冬晴》诗:“鸣雁过长空,纤鳞泳清池。”
(3).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杞县 北。《左传·成公十六年》:“ 衞侯 伐 郑 ,至于 鸣雁 ,为 晋 故地。” 杨伯峻 注:“ 鸣雁 在今 河南 杞县 北。”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音乐、声音相关的成语,如“声东击西”、“声名狼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大雁飞过的时候发出了鸣雁的声音,好听极了!2. 初中生:他的歌声鸣雁,让人感到非常激动。3. 高中生:演讲者的声音鸣雁,使整个会场沸腾起来。4. 大学生:他的琴声鸣雁,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力。
- 故事起源
- 《汉书·光武帝纪》中有一段记载,刘秀在起兵反抗王莽时,他的部下戚夫人因为担心刘秀的安危,每天晚上都会站在城楼上向东望,等待刘秀的消息。有一天,她看到了一队大雁飞过,大雁发出的叫声非常嘹亮,她感到非常欣慰,认为这是刘秀平安的预兆。后来,刘秀果然取得了胜利,戚夫人的预感成为现实。因此,人们用“鸣雁”来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到大雁飞过的场景,想象大雁发出嘹亮的叫声,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鸣雁是由“鸣”和“雁”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鸣指发出声音,雁指大雁。鸣雁形容声音高亢嘹亮,像大雁鸣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