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供养僧人的物品。 宋 苏辙 《次烟字韵答黄庭坚》:“比闻蔬茹随僧供,相见能容醉后欺。”
- 基本含义
- 指尊敬佛教僧人供养香火和物品。
- 详细解释
- 僧供是由“僧”和“供”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僧”指的是佛教中的僧人,而“供”则表示供养。这个成语指的是对佛教僧人进行供养,包括提供香火和物品,以示对佛教的尊敬和敬意。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对佛教僧人的供养和尊重,也可以用于形容对其他人或事物的尊敬和供养。
- 故事起源
- 僧供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诗歌中。当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人们对佛教僧人非常尊敬,常常会为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这种供养行为被称为“僧供”,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佛教僧人的供养和尊重。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两个字组成。
- 例句
- 1. 他每天早上都会去寺庙进行僧供。2. 这个寺庙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僧供仪式。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想象自己在寺庙里给僧人供养香火和物品,感受到自己的尊敬和敬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佛教文化和礼仪,了解更多关于僧人和寺庙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去寺庙给和尚做了一次僧供。2. 小学生:我向寺庙里的和尚送去了一些食物,进行了一次僧供。3. 初中生:寺庙里的僧人每天都接受来自信徒的僧供。4. 高中生:在佛教寺庙里,参观者可以亲自体验一次真正的僧供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