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 基本含义
- 指避开正殿,比喻回避或迴避重要场合、困难或危险的事物。
- 详细解释
- 成语“避正殿”源于古代宫廷中的礼仪,正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非常庄重严肃。因此,避开正殿意味着回避庄重严肃的场合。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避开困难、回避危险或回避重要场合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在社交场合中,如果某人不愿意参加重要的会议或活动,可以用“避正殿”来形容他的行为。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表达避免与有权势或有威胁性的人物打交道的意思。
- 故事起源
- 关于“避正殿”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这个成语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宫廷礼仪有关,但具体的故事已经逐渐模糊。
- 词语结构
- 避正殿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避”意为避免、回避,“正”意为庄重、严肃,“殿”意为宫殿的大厅。这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 例句
- 1. 他不愿意参加公司的重要会议,总是喜欢避正殿。2. 在面对危险时,我们应该学会避正殿,保护自己的安全。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庄重严肃的大殿前,突然听到了危险的声音,于是你决定迅速避开这个正殿,保护自己的安全。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知识,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同时,学习其他与避免、回避相关的成语,如“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等,可以增加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去正式的场合,我更喜欢避正殿。2. 初中生:我不想参加学校的颁奖典礼,觉得太正式了,我想要避正殿。3. 高中生:我不愿意参加班级的重要会议,我觉得我在那种场合下不太自在,所以我选择避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