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拼音:huáng sì
概况
黄寺位于安定门外黄寺大街。有东黄寺和西黄寺,故称双黄寺。
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是为治佛脑木汗所建,西黄寺建于顺治九年(1652),达赖喇嘛五世在当年12月来京时住此。顺治十年(1653),达赖刺嘛辞归。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京,清高宗指定把五世达赖曾经住过的西黄寺作为他的安禅之所。
西黄寺寺门南向,进门有殿3间,院内有钟、鼓楼各一座。第二进有正殿5间,殿前有东西碑亭2座。雍正元年(1723),蒙古王公铸佛像宝塔送寺供奉。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四十七年(1782)在西黄寺殿后中轴线上,建清净化城,内有白塔一座,塔身刻班禅始末记,西黄寺又称达赖庙,清净化城为班禅塔。班禅塔周围环绕石栏,前、后各有白石牌坊一座。塔制上下八角形,饰以金顶。塔的4角配以小塔4座,每座塔上通刻佛像。
交通
406、380路公共汽车到西黄寺北站下车,沿黄寺大街向西路北。
- 基本含义
- 指诗文中黄色的寺庙,也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住所。
- 详细解释
- 黄寺是指黄色的寺庙,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黄寺寄李白》诗:“黄寺黄梅黄柳丛,黄云黄鸟黄金丸。”后来,黄寺一词也被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住所,寓意富丽堂皇、充满艺术氛围。
- 使用场景
- 黄寺一词通常用于描述富丽堂皇、充满艺术氛围的住所,可以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居所、书房或者艺术家的工作室。
- 故事起源
- 黄寺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白居易的《赋得黄寺寄李白》诗中,描述了黄色的寺庙和黄色的景物。后来,黄寺一词的含义逐渐演变,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住所。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字组成,黄指颜色,寺指寺庙。
- 例句
- 1. 他的书房布置得像一个黄寺,充满了文化艺术氛围。2. 这个画家的工作室就像一个黄寺,充满了创作灵感。
- 记忆技巧
- 可以把“黄寺”想象成一个黄色的寺庙,富丽堂皇、充满艺术氛围,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唐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黄色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可以进一步拓展对黄寺一词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的书房就像一个黄寺,有很多书和美丽的画。2. 初中生:他的工作室像一个黄寺,有很多艺术作品和创作灵感。3. 高中生:她的房间装修得像一个黄寺,充满了文化艺术氛围。4. 大学生:我梦想有一个黄寺般的工作室,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