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大家对某个问题或观点达成共识或有相同的看法的情况。可以用于谈论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的共识现象。
- 例句
- 1.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意见都舆皂,没有分歧。2. 这次会议的结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舆皂。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对于一件事物或问题有了共同的认识和看法。
- 基本解释
亦作“ 舆皁 ”。古代十等人中两个低微等级的名称。因用以泛称贱役;贱吏。《宋书·竟陵王诞传》:“驱迫士族,役同舆皁。”《周书·文帝纪上》:“贼臣 高欢 ,器识庸下,出自舆皂,罕闻礼义。” 明 宋濂 《燕书》之九:“恳其人购以归,骄其比邻,矜其舆皁,自以为无敌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则今之办外交者,出其细弱,与彼之舆皂相殷勤。”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书籍来深入了解舆皂的应用场景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都舆皂,都认为应该保护环境。2. 初中生:在班级竞选中,同学们对于候选人的表现有了舆皂,选出了最合适的人选。3. 高中生:在班级讨论中,同学们对于如何提高学习成绩都有了舆皂,大家都认为要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中的舆皂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该篇记载了鲁国的昭公在位时,由于得到了贤臣的辅佐,国家变得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舆皂一词在这里被用来形容人们对于国家治理的共同看法和共识。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舆皂的发音“yú zào”与“鱼嘴”联系起来,想象一群鱼嘴在水中一起前进的画面,来帮助记忆舆皂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舆皂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 详细解释
- 舆皂源自《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舆皂之言,不可逆也。”舆皂指的是车辕和牛背上的木头,用来固定车轮和牛背,使车辆平稳运行。成语“舆皂”比喻人们对于一件事物或问题有了共同的认识和看法,意味着众人的意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