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不准确或者不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书籍或者研究成果。也可以用来指代一些不太可靠的传闻、传说或者口耳相传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不太可信的言论、说法或者消息。
- 例句
- 1. 这本书虽然名为历史,但实际上却是一部充满了杂史的小说。2.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一段杂史,我不确定其中的真实性。
- 基本含义
- 指一些不完整、不准确或者混杂的历史记载。
- 基本解释
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隋书·经籍志二》:“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史类》:“杂史之目,肇於《隋书》。盖载籍既繁,难於条析,义取乎兼包众体,宏括殊名。故 王嘉 《拾遗记》、《汲冢璅语》得与《魏尚书》、《梁实録》并列,不为嫌也。然既繫史名,事殊小説,著书有体,焉可无分,今仍用旧文,立此一类。凡所著録,则务示别裁。大抵取其事繫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祗一家之私记。要期遗闻旧事,足以存掌故、资考证,备读史者之参稽云尔。”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历史记录和书籍的编纂和修订的知识,以了解更多关于杂史的相关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的那个故事好像是一段杂史,我不太相信。2. 初中生:这本历史书里有很多杂史,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3. 高中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我们要避免使用杂史作为参考资料。4. 大学生及以上:这篇文章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有些杂史成分,需要慎重对待。
- 故事起源
- 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很多历史记载都是由统治者或者官方机构进行编纂和修订的,因此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完整、不准确或者夸大其词的内容。这个成语可以看作是对这些历史记载的一种批评和警示。
- 英文翻译
1.unofficial history
- 记忆技巧
- 可以使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可以想象一个历史书籍中,有很多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碎片混在一起,形成了一本杂乱的书,代表着杂史。
- 词语结构
- 杂史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杂”意为混杂、不纯,而“史”意为历史。这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 详细解释
- 杂史是指那些不太可靠或者经过加工的历史记载,其中可能包含了不实之处、夸大之词或者篡改事实的内容。这些历史记载通常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太符合客观事实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