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明 清 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文戏·歇后诗》:“ 云间 求忠书院,为 方正学 建也。一日,院观风,有儒童告考, 张郡侯 命学博往书院试之。”《儒林外史》第七回:“传进新进儒童来。到 汶上县 头一名点着 荀玫 。”《清史稿·选举志一》:“儒童入学考试,初用《四书》文、《孝经》论各一。”
- 基本含义
- 指年幼的儿童,尤指有德行和才学的儿童。
- 详细解释
- 儒童一词源于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学问教育。儒童即指有德行和才学的年轻人,寓意着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有道德修养和学识的年轻人,也可以用来赞美具有良好品德和学习能力的孩子。
- 故事起源
- 儒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黄帝之子,儒童之孙。”这里的儒童指的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生。在儒家文化中,儒童被视为具有德行和才学的楷模,成为后来称赞有道德和学问的年轻人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儒童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儒”表示有德行和学问,而“童”表示年幼的孩子。
- 例句
- 1. 他是个儒童,不仅品德高尚,而且学习成绩优秀。2. 这个班级里的儒童很多,大家都很努力学习。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儒童”与儒家文化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年轻的孩子在学习儒家经典,并且具备了德行和才学,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儒家文化相关的成语和经典文化,如“仁者无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儒童,每天都认真学习。2. 初中生:班级里有几个儒童,他们成绩一直都很好。3. 高中生:他是个儒童,不仅学习优秀,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4. 大学生:他是个儒童,不仅有才华,而且非常有责任心。5. 成年人:他虽然已经步入社会,但仍然保持着儒童的品德和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