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条例,法规。 南朝 梁武帝 《赎刑诏》:“金作赎刑,有闻自昔……可依 周 、 汉 旧典,有罪入赎,外详为条格,以时奏闻。” 宋 苏轼 《赐范百禄辞免恩命不允诏》:“夫以天官之贰,治夏卿之选,簿书繁重,条格纷委,苟非其人,则士之失职而无告者多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热审减刑》:“先辈有‘不可打’条格, 鸿 记忆不详,姑以愚意而妄增之,以俟仁人君子鉴定焉。”
(2).指拟定出条规。 南朝 梁 沉约 《南郊恩诏》:“京师三县尤穷之民,详加賑恤,主者速条格施行。”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或文章的条理清晰、有条不紊。
- 详细解释
- 成语“条格”来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君子条格,小人突破。”其中,“条格”指的是君子言辞或文章的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突破”则表示小人言辞或文章杂乱无章、不讲逻辑。因此,“条格”成语用来形容言辞或文章的组织结构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言辞、文章或思维的清晰有序,适用于各种正式场合,如会议演讲、写作报告等。
- 故事起源
-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书籍,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的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是描述襄公接见客人时的情景。襄公是一个德行高尚的君主,他善于言辞,言谈举止非常有条理,所以被称为“条格”。而与之相对的是小人,他们言谈杂乱无章,不讲逻辑,因此被形容为“突破”。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其他修饰成分。
- 例句
- 1. 他的演讲总是条条有理,条条有据,让人非常佩服。2.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条条有序,读起来很舒服。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写文章时,将每个段落都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好,形成了一条条的格子,从而使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有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文章、言辞相关的成语,如“文不加点”、“言简意赅”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上课讲得很有条格,我们都很容易听懂。2. 初中生:这篇作文的结构条条有理,得到了老师的好评。3. 高中生: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展开逻辑。4. 大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需要条理清晰地组织自己的论述。5. 成年人:在工作中,条理清晰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