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疏漏常用于形容工作、学习或管理等领域中的错误、疏失或遗漏。可以用于提醒他人注意避免疏漏,也可用于自我反省和警示。
- 例句
- 1. 他在检查工作中犯了个疏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2. 这篇文章中有一处疏漏,需要进行修改。3. 做事要细心,不要出现疏漏。
- 反义词
严密、周密
- 基本含义
- 指疏忽、差错、遗漏。
- 基本解释
[释义]
(名)疏忽遗漏。
[构成]
并列式:疏+漏
[例句]
工作粗心就会有疏漏。(作宾语)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疏漏相关的成语,例如“一丝不疏”、“百密一疏”等,以扩大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写作业的时候犯了个疏漏,忘记抄题目了。2. 初中生: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了我的疏漏,指出了我的错误。3. 高中生:为了避免疏漏,我在写论文之前会进行多次的校对和修改。4. 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实验时,不可忽视任何细节,以免造成疏漏。5. 成年人:工作中的疏漏可能会对整个项目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务必要细心谨慎。
- 故事起源
- 关于疏漏的故事起源不太明确,但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疏忽大意有关。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都与人们在处理事务时的粗心有关,因此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谨慎小心,避免疏漏。
- 英文翻译
1.careless omission; oversight; slip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疏漏”的发音和含义与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想象自己在工作中疏忽大意导致了严重的错误,或者想象自己在检查工作时遗漏了重要的细节,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疏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疏”表示疏忽、粗心,而“漏”表示遗漏、失误。
- 详细解释
◎ 疏漏 shūlòu
[slip] 疏忽遗漏
计划匆促拟成,难免有疏漏之处
亦作“踈漏”。1.粗略错漏;疏忽缺失。《南齐书·王晏传》:“ 晏 每以疎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旧唐书·李淳风传》:“今灵臺候仪,是 魏 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 明 宋濂 《进<元史>表》:“况往牒舛譌之已甚,而他书参考之无凭,虽竭忠勤,难逃疎漏。” 茅盾 《夜半偶记》:“偶然想起,率尔命笔,疏漏必多,聊供当事者参考而已。”
(2).轻率,不谨严。《法苑珠林》卷八引 晋 干宝 《搜神记》:“后人怪问,漏泄其事; 玉女 遂便求去,云:‘我,神人也。虽与君交,不愿人见;而君性疎漏。’”
(3).破漏,破敝。 宋 苏轼 《乞降度牒修北岳庙状》:“自 熙寧 间,因守臣 薛向 奏请,止曾完葺正殿,自餘诸殿及廊廡门宇墙垣,久已疎漏破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 士衡 所得縑帛藉船底。”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三折:“这庙如此疏漏,不待倒也,如之奈何?”
(4).泄露;走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我和你日间演习,必致疏漏,不是耍处。”粤剧《搜书院》第四场:“只怕仁兄不会走壁飞檐,难入镇台府上,又防万一疏漏,那时反误小姑娘。”
(5).引申为脱逃。 清 林则徐 《谕准通行三板仍将奸商扣留》:“该 李倅 、副将等,务必认真查验,毋任含混疏漏,致干重咎外,合行諭飭。”
- 近义词
马虎、疏忽、随便、松弛、粗放、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