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教育、启发、指导等方面的行为,特别是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给予他人帮助和指导的行为。
- 例句
- 1. 他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总是善于赐火,帮助学生解决问题。2. 老师赐火给学生,点燃了他们对知识的热情。
- 基本含义
- 赐予别人火种,比喻传授知识或启发他人。
- 基本解释
《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唐 宋 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 唐 韩愈 《寒食直归遇雨》诗:“惟将新赐火,向曙著朝衣。” 孙汝听 注:“《周礼》季春出火,即赐火也。” 顾嗣立 注:“《唐会要》:‘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唐 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 元 仇远 《和韵胡希圣湖上》:“赐火恩荣皆旧梦,禁烟风景似初秋。”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赐火相关的成语,如“赐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赐火给我们,让我们明白了很多知识。2. 初中生:老师的赐火,点燃了我对学习的热情。3. 高中生:老师的赐火,使我在学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4. 大学生:导师的赐火,让我在研究领域有了新的发现和突破。
- 故事起源
- 相传在古代,人类还不会生火,生活在黑暗中。有一天,神仙看到人们的困境,便赐予人类火种,使人类获得了光明和温暖。人们由此学会了用火烹饪食物、照明和取暖。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传授知识、启发他人,使其获得新的启示和进步。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赐火”与“传火”进行联想,两个词语的发音相似,都是指传递火种或知识。可以想象自己正在传递火种或知识给他人,以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启示和进步。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
- 详细解释
- 赐火源于神话传说中的一幕,相传在古代,人们还不会生火,生活在黑暗中。有一天,神仙赐予人类火种,使人类获得了光明和温暖。因此,“赐火”这个成语比喻传授知识、启发他人,使其获得新的启示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