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谓在章奏上耍弄花样。《李秀成自述》:“后见京中之事,日日变动,屡具本奏,越奏越怒,又逢佞臣弄章。”
- 基本含义
- 指故意篡改、损毁文件或书籍的文字内容。
- 详细解释
- 弄章一词源于古代官府的行政管理制度。在古代,官员的文书、奏章等文件都需要盖章才能生效。而有些官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会故意篡改、损毁文件中的文字内容,以达到自己的私利。因此,弄章就成为了指故意篡改、损毁文件或书籍的文字内容的意思。
-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人故意篡改、损毁文件或书籍的文字内容,表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法律规定,还损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 故事起源
- 弄章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祖逖传》中,其中记载了祖逖在担任豫州刺史期间,奉命前往洛阳上表,但他将表中的内容故意修改,以达到个人目的。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弄章就成为了指故意篡改文件内容的代名词。
- 词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动词“弄”和名词“章”构成,表示故意篡改、损毁文件内容的行为。
- 例句
- 1. 他为了掩盖真相,故意弄章,损毁了重要证据。2. 这份合同被人弄章了,里面的条款都被修改了。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弄章”与“篡改文件”联系起来,通过想象一个人拿着章子在文件上乱涂乱改的场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弄巧成拙”、“弄虚作假”等,扩大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故意弄章,把同学的作业涂得乱七八糟。2. 初中生:他为了逃避责任,故意弄章,篡改了考试成绩。3. 高中生:这个政府官员被揭发弄章,损害了公众利益。4. 大学生:他为了掩盖真相,故意弄章,修改了调查报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