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履绳常用于形容遵守法纪、守规矩的行为。可以用来称赞一个人遵守纪律,不越界。
- 例句
- 1. 他一直履绳,从不越轨。2. 这个学生很懂得履绳,从不迟到早退。
- 基本含义
- 指遵守规矩,守纪律,不越轨。
- 基本解释
谓践行直道。《文子·上德》:“步於林者,不得直道;行於险者,不得履绳。”《淮南子·主术训》:“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餘,诚得其术也。” 高诱 注:“绳,直正也。”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纪律、规矩相关的成语,如“守望相助”、“守株待兔”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履绳,不要在上课时说话。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履绳,按时完成作业。3. 高中生:考试期间,我们要履绳,不得作弊。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履绳,不得违反校规。
- 故事起源
- 履绳的故事起源于《史记·李斯列传》。相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叫李斯的大臣,他任职期间一直遵守纪律,不越界。有一天,李斯在外面办事,路过一家酒楼,他本想进去歇歇脚,但想到自己是一国重臣,就没有进去,而是继续前行。后来,这个故事被人们传颂,成为了“履绳”这个成语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履绳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脚踩在一根绳子上行走,保持平衡,不越界,象征遵守规矩,守纪律。
- 词语结构
- 履绳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履”和名词“绳”组成。
- 详细解释
- 履绳是由“履”和“绳”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履,指脚踏在地上行走;绳,指绳子,引申为规矩、纪律。履绳的意思是比喻遵守规矩,守纪律,不越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