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心里有所犹豫,不情愿但又勉强接受或同意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某个决定或安排有所犹豫,但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
- 例句
- 1. 他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我,但我能感觉到他并不情愿。2. 她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邀请,看起来并不是特别愿意。3. 我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这个工作机会。
- 基本含义
- 形容心里有所犹豫,不情愿但又勉强接受或同意。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犹豫不决”、“勉强应付”等,以丰富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问朋友要不要一起去游乐场,他半推半就地答应了。2. 初中生: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我半推半就地接受了。3. 高中生:虽然我对这个决定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了。4. 大学生:虽然我并不情愿去参加这个活动,但还是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 故事起源
- 半推半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冷皮子传》中。故事中,有一位叫冷皮子的人,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论别人问他做什么事情,他都会半推半就地答应。后来,这个故事就被人们引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内心里犹豫不决,不情愿但又勉强接受或同意。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半推半就”这个成语与一个人在心里犹豫不决,不情愿但又勉强接受或同意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两个方向上,一边推脱一边勉强接受,形成了“半推半就”的状态。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词组合而成,分别是“半推”和“半就”。
- 词语解释
- bàn tuī bàn jiù ㄅㄢˋ ㄊㄨㄟ ㄅㄢˋ ㄐㄧㄨˋ
半推半就
◎ 半推半就 bàntuī-bànjiù
[accept while pretending to refuse;half yield and half deny;half willing(at heart)and half unwilling(in appearence)] 推:抵拒、推辞;就:凑近、靠近。又推辞又靠近。形容假意推辞拒绝的样子
想来九公必实意要收的,与其学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实收了,倒也爽快。——《镜花缘》
李方哥半推半就的接了。 程朝奉正是会家不忙,见接了银子,晓得有了机关。——《二刻拍案惊奇》
-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