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滞钝常用于形容个人的思维和行动迟缓、反应迟钝,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事物的运动迟缓、不灵活。
- 例句
- 1. 他的思维滞钝,总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解问题。2. 由于他行动滞钝,他总是错过了很多机会。
- 反义词
钝涩、迟顿、锐利、锋利
- 基本含义
- 指思维迟钝,反应迟缓,不灵活。
- 基本解释
迟钝。 明 唐顺之 《与卜益泉知县书》:“偶少年时随一二友人强习世间綺语,以才力滞钝,兼復懒病,加以疎拙於身心,而欲求工於笔札,竟不能工而罢。” 茅盾 《动摇》四:“一个幻象,也在他的滞钝的眼前凝结起来。”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如果你的嗅觉不算滞钝,你一定不喜欢 巴黎 的上等香水,却爱把鼻子埋在你旁边的头发丛中饱嗅一顿。”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滞钝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固执己见”、“迟钝”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的反应滞钝,总是需要老师多次提示才能明白。2. 小学生:他的思维滞钝,数学题解不出来。3. 中学生:由于她行动滞钝,错过了班级的活动。4. 高中生:考试时时间紧迫,思维滞钝的同学往往无法及时作答。5. 大学生:他的反应滞钝,经常被老师批评。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
-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齐策四》中有一则故事,齐国有一位名叫尾生的人,他思维迟钝,行动缓慢,不懂得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因此,人们常用“滞钝”来形容他。后来,“滞钝”成为描述人的思维和行动迟钝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滞钝”拆分为“滞”和“钝”来记忆。滞音“zhi”可以联想到停滞不前、迟缓的意思;钝音“dun”可以联想到迟钝、不灵活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滞钝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滞”和“钝”两个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滞钝形容人的思维和行动迟缓、不敏捷,反应迟钝,缺乏灵活性和敏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