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行状这个词语可以在各种场景中使用,如描述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举止、形容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态度、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等。它可以用于口语交流、书面文本以及各种形式的写作中。
- 例句
- 1. 他的行状举止得体,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 她的行状粗鲁无礼,让人感到不舒服。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举止、行为的样子或状况。
- 基本解释
◎ 行状 xíngzhuàng
[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of a deceased person] 即行述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行状相关的词语和成语,如“行为举止”、“行动”、“行为不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状很好,经常帮助别人。2. 初中生:她的行状粗鲁无礼,老师批评了她。3. 高中生:他的行状大方得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 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行状,以展现出良好的形象。
- 故事起源
- 行状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行状》一诗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行走时的姿态和动作,形容了他的举止和行为的样子。后来,行状逐渐演变为一个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举止的成语。
- 英文翻译
1.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of a deceased person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行为”和“状况”这两个词的发音相似来记忆行状这个成语。同时,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在行走时的姿态和动作,来联想到行状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行状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行”和“状”。
- 详细解释
(1).履历;事迹。《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苏林 曰:“行状,年纪也。”《后汉书·李善传》:“时 钟离意 为 瑕丘 令,上书荐 善 行状。”《晋书·刘弘传》:“臣輒以 勃 为 归乡令 , 贞 为 信陵令 。皆功行相参,循名校实,条列行状,公文具上。”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曾子之说》:“ 孔子 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此 孔子 未死前自作行状也。”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
(2).文体名。专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也称状、行述。 唐 李翱 《百官行状奏》:“凡人之事迹,非大善大恶,则众人无由知之,故旧例皆访问於人,又取行状諡议,以为一据。”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黄忠端书孝经卷》:“ 洪思 作夫人行状,言卒之日,以所临 忠端公 《孝经》,授其子 棻堂 。”
- 近义词
奇迹、事业、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