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邦人可以用来形容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和谐,也可以用来强调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团结一致。
- 例句
- 1. 我们要团结一心,像邦人一样,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努力奋斗。2.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团结起来,像邦人一样,共同抵抗疫情。
- 基本含义
- 指同一个国家的人民。
- 基本解释
(1).国人;百姓。《书·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按,《史记·鲁世家》作“国人”。 宋 沉辽 《和颖叔西园春宴》:“太守乐邦人,纵观迨时豊。” 清 方文 《东湖行》:“郡县有司既草草,邦人好事者亦少。”
(2).诸侯。《诗·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毛 传:“邦人诸友,谓诸侯也。”
(3).乡里之人;同乡。《韩诗外传》卷十:“臣 麦丘 之邦人。” 宋 梅尧臣 《南阳谢紫微挽词》之三:“里社当存祀,邦人定立碑。” 明 高启 《死亭湾》诗:“邸吏惊赤綬,邦人候朱轮。” 清 吴廷华 《沉孝子行》:“我友哭子几丧明,邦人请旌留孝名。”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国家、团结和和谐相关的成语,如“国泰民安”、“团结就是力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是邦人,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学习,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2. 初中生:作为邦人,我们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3. 高中生:邦人的责任是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4. 大学生:作为邦人,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故事起源
-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则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他派人到各地搜集民间的歌谣,发现了一首歌谣中的一句“邦人共室”。秦始皇对这句歌谣很感兴趣,认为这句话表达了国家人民的团结和和谐,于是将这句歌谣加入了《乐府诗集》中,使得邦人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国家的中心,周围是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大家手拉手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邦人的形象。
- 词语结构
- 邦人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单独的汉字组成。
- 详细解释
- 邦人是由“邦”和“人”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指的是人民。邦人指的是同一个国家的人民,强调了国家的团结和人民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