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指宣布朝廷签署的文告。凡公文需书押,因称。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宰相遇诞日,必差官具口宣押,赐礼物。”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前三日,宣押知制誥、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然后宣押赴殿。”《宋史·杨存中传》:“二年春,进神武中军统制,宰相 吕颐浩 袖敕以授 存中 。 俊 奏留 存中 军中…… 存中 亦固辞,且谓:‘神武诸帅如 韩世忠 、 张俊 ,皆贵拥旌鉞,名望至重,如臣么么,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不许,遣中使宣押,乃视事。”
- 基本含义
- 宣布押送,指官府公开宣布押送犯人。
- 详细解释
- 宣押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它的基本含义是宣布押送。在古代,官府会公开宣布押送犯人,以向社会展示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警示。因此,宣押成语常常用来形容犯人被公开押送的场景。
- 使用场景
- 宣押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犯人被押送的情景,可以用在正式场合、文学作品、口语交流等场景中。例如,可以用来描述一位罪犯被押送到法庭,或者用来形容一场大规模的逮捕行动。
- 故事起源
- 宣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被刘邦打败后被押送回洛阳的情景。这个成语通过描述项羽的宣押过程,表达了战败者的悲惨命运和权力的转移。
- 词语结构
- 宣押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宣”和名词“押”组成。
- 例句
- 1. 昨天,警方宣押了一名涉嫌抢劫的罪犯。2. 他被宣押到法庭,等待审判的结果。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宣押”与“犯人被押送”的场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生动的形象,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个罪犯被官方宣布押送的场景,以及押送的过程。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法律、刑罚相关的成语,如“审判”、“判决”、“罪魁祸首”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昨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防火演习,老师宣押了一名“火警”的“罪犯”。2. 初中生: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英雄警察追捕犯罪团伙的故事,片中有很多宣押的场景。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老师讲解了项羽被刘邦打败后被宣押回洛阳的情景,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权力的转移。希望这个关于“宣押”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