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将丝织为绢帛。素,白色生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 炎皇 之季女,织素之佳人。” 唐 张德昇 《声赋》:“织素寒早,调砧夜半。”
(2).指已织成之生绢。 南朝 梁简文帝 《梅花赋》:“争楼上之落粉,夺机中之织素。”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运用智慧和技能,以纺织布料为比喻,表示精心制作或编织。
- 详细解释
- 成语“织素”由两个词组成,其中“织”指纺织,表示制作;“素”指布料,表示纯净、质朴。综合起来,成语“织素”指的是人们运用智慧和技能,精心制作或编织出纯净而质朴的作品或事物。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赞美和描述人们在工艺、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精湛技能和创作才华。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某个领域或某个事物上的精心制作和完美呈现。
- 故事起源
- 成语“织素”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箕子的人,他精通纺织技艺,编织出了一件非常精美的布料,被人们赞叹为“织素”。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们在各个领域中运用智慧和技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 词语结构
- 主体结构为“织+素”。
- 例句
- 1. 他的画作独具匠心,织素一流。2. 这首诗的词句精练,织素出色。3. 这幅织素精美的刺绣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织素”与纺织工艺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纺织工匠正在细心制作一块精美的布料,他运用智慧和技能,编织出了一件纯净质朴的作品,这就是“织素”。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手工艺、艺术创作相关的成语,如“巧夺天工”、“出类拔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织的毛衣非常织素,很漂亮。2. 初中生:这幅织素精美的绣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3. 高中生:这本小说的情节织素精巧,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