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度牒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例如,一个人做事非常认真,无论是计算数学题还是分析数据,总是非常准确,你可以用“他的工作总是度牒”来形容他的准确性。
- 例句
- 1. 他的计算能力非常强,每次都能够把答案算得非常度牒。2. 这个工程师的设计总是度牒,没有任何错误。3. 这个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过仔细核对,每一项数据都是度牒的。
- 基本含义
- 度量衡准确无误。
- 基本解释
◎ 度牒 dùdié
[official permit to become a monk (nun) and join a monastery] 旧时官府发给僧尼的证明身份的文件。也叫“戒牒”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度量衡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学习一些与度量衡相关的成语,如“分寸”、“寸步不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考试时总是度牒,不会出错。2. 中学生:他的数学计算总是度牒,我们都很佩服他。3. 大学生:这个项目的数据分析非常度牒,我们对结果非常有信心。4. 成年人:作为一名专业的厨师,他对食材的重量和比例总是度牒无误。
- 故事起源
- 度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业交易时期。在那个时候,商人在买卖货物时需要使用度牒来确认数量和重量,以确保交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度牒成语就是从这个历史背景中衍生而来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度牒”拆分为“度”和“牒”,并与度量衡和准确无误的标准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你可以想象一个人使用度牒来测量一件物品的重量和数量,确保完全准确。
- 词语结构
- 度牒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度”表示度量衡,而“牒”表示准确无误的标准。
- 详细解释
僧道出家,由官府发给凭证,称之为“度牒”。 唐 宋 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度牒》:“《僧史略》曰:‘度牒自 南北朝 有之。’见《高僧传》‘名籍限局,必有凭由。’凭由,即今祠部牒也。《唐会要》曰:‘ 天寳 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给牒。’则僧尼之给牒自 唐明皇 始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绍兴 中,军旅之兴,急於用度,度牒之出无节。上户和糴所得,减价至二、三十千。时有‘无路不逢僧’之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顺治 六年五月,户部奏言师旅烦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并给僧、道度牒,准徒,杖折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