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恫疑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因为忧虑、猜疑而心神不定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真实性或可靠性产生怀疑,或者对他人的动机产生疑虑的情况。
- 例句
- 1. 他最近事事恫疑,似乎对身边的每个人都不太信任。2. 她的恫疑心态让她在工作中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策。
- 基本含义
- 形容心神不定,疑虑重重。
- 基本解释
(1).疑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监·内臣禁约》:“盖内乱初平,恫疑未解,虽与諭 全忠 之言相左,不自觉耳。”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武王伐纣》:“当时八百诸侯虽并有除残之志,然一闻其君之见杀,则天下之人亦且恫疑震骇,而不能无归过于 武王 ,此 伯夷 所以斥言其暴也。”
(2).见“ 恫疑虚喝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恫疑相关的成语,如“恫疑虚喝”、“恫疑虚诈”等,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扩大自己的成语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恫疑心态让他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2. 初中生:她对同学的话持有恫疑态度,不轻易相信。3. 高中生:考试前他总是恫疑自己是否准备充分,缺乏自信。4. 大学生:他对未来的恫疑态度导致他无法做出明确的职业规划。
- 故事起源
- 恫疑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一篇中。原文是:“恫疑者,猿猴之恶也。”庄子在这里用恫疑来形容猿猴的恶意和阴险。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心神不定,疑虑重重的状态。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恫疑”拆分为“恫”和“疑”两个部分来记忆。恫疑的发音与“动议”相似,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想象一个人因为心神不定,疑虑重重而在脑海中念叨着“动议”,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恫疑是一个由两个单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恫”为形容词,表示心神不宁;“疑”为动词,表示怀疑、猜疑。
- 详细解释
- 恫疑是一个由形容词“恫”和动词“疑”组成的成语。恫指心神不宁,疑虑重重;疑指怀疑、猜疑。恫疑表示一个人内心忧虑不安,疑虑重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