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即帷帽。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只如 吴道子 画 仲由 ,便戴木剑; 阎令公 画 昭君 ,已著幃帽。殊不知木剑创於 晋 代,幃帽兴於国朝。” 唐 张元一 《咏静乐县主》诗:“马带桃花锦,裙衔緑草罗。定知幃帽底,仪容似大哥。”
-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心中一种敬畏的情感,也表示对权威、地位的敬重。
- 详细解释
- 帏帽源自《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妻,贻我帏帽。”帏帽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礼物,贻我帏帽即指送给我帏帽。帏帽是妇女结婚时佩戴的一种头饰,象征着妇女的婚姻地位。因此,帏帽在这里引申为敬畏和尊重。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对权威人物或事物的敬畏和尊重,也可用于形容对老师、长辈等有地位和权威的人的尊重。
- 故事起源
- 据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季札的人,他的妻子非常贤惠美丽,深受丈夫的宠爱。有一天,季札的朋友送给他一顶帏帽作为礼物,季札将帏帽赠与了自己的妻子。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不自己戴,季札回答说:“我妻子是我心中最宝贵的人,她配得上这顶帏帽。”这个故事成为了帏帽成语的来源。
- 词语结构
- 帏帽是一个名词性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 例句
- 1. 学生们对老师的帏帽非常敬畏,从不敢违反他的规定。2. 他对父母的帏帽感到无比敬重,从小就乖巧听话。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帏帽的形状和含义联系起来,想象自己戴着帏帽表示对权威的敬畏和尊重。
-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更多与权威、尊重相关的成语,如“敬若神明”、“尊师重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班主任老师的帏帽非常敬畏,从不敢违反她的规定。2. 初中生:学校的校长是我们心中的帏帽,我们要尊重他的决策。3. 高中生: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帏帽,我们要珍惜这份教育机会。4. 大学生:对于教授的帏帽,我们要虚心学习,尊重他们的学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