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小孔或受到反射、折射后形成的像。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辨月中影》:“然尚有未尽解处,今以半镜悬照物像,则全而见之;月未满,则中之物像亦只半见,何也?”
- 基本含义
- 物体的形状或外貌。
- 详细解释
- 物像是由“物”和“像”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它指的是物体的形状或外貌,常用来形容物体的外观特征或形态。
- 使用场景
- 物像可以用于描述人、物、景物等的外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物像来形容一个人的相貌,或者形容一件物品的外观。
- 故事起源
- 物像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子旗的人,他在打猎时,看到了一只形状奇特的鸟。子旗非常惊讶于这只鸟的形状,于是他把这只鸟的形状画下来,以便后人能够看到。后来,人们就用“物像”来形容物体的形状或外貌。
- 词语结构
-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例句
- 1. 这个雕塑的物像栩栩如生,根本分辨不出是人工制作的。2. 他的相貌与父亲的物像非常相似,简直像一个复制品。3. 这幅画的物像非常逼真,仿佛能够立体跳出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物像”联想为“物体的形状或外貌”,并结合具体的例句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将例句中的场景想象得更加生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形容物体外貌特征的成语,如“形影相吊”、“五彩斑斓”等。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和例句,扩展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只小猫的物像很可爱,毛茸茸的。2. 初中生:这幅画的物像非常写实,栩栩如生。3. 高中生:他的相貌与父亲的物像非常相似,简直像一个复制品。4. 大学生:这个雕塑的物像栩栩如生,根本分辨不出是人工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