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解故 ”。注释。《后汉书·贾逵传》:“并作《周官解故》。” 宋 司马光 《<太玄>序》:“ 汉 五业主事, 宋衷 始为《玄》作解詁。” 明 杨慎 《丹铅杂录·解字之妙》:“解詁之妙有如此,谁谓文章不在换字乎?”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自是以上,乃有鸿儒,鸿儒之文,有经、传、解故、诸子。”
- 基本含义
- 解释词句的意义。
- 详细解释
- 解释词句的意义、用法和背后的含义。
- 使用场景
- 用于解释词句的意义,特别是在文学、语言学或教育领域中。
- 故事起源
- 《论语·子罕篇》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一件事情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从这句话衍生出来的成语就是“解诂”。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动词“解”和宾语“诂”组成。
- 例句
- 1. 他是一位专业的解诂家,能够准确解释词句的含义。2. 这本词典提供了对古代文献中词句的详细解诂。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解诂”看作是“解释”和“词句”的组合,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解诂”相关的成语,如“解人意”、“解衣推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解诂了这个生词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2. 初中生:我喜欢阅读,因为可以通过阅读解诂更多的词句。3. 高中生:学习语文要注重理解和解诂,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解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深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