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读书或背书。《列子·仲尼》:“ 颜回 重往喻之,乃反 丘 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輟。”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 元 王逢 《怀哲操》:“朝堂兮诵书,思君陈兮履絇。”
- 基本含义
- 指读书时大声朗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 详细解释
- 诵书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而大声朗读。通过诵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知识,加深对内容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诵书是一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 使用场景
- 诵书适用于各种学习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课堂学习、自习、背诵等。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诵书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自习时,诵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材料。此外,背诵时也可以通过诵书来提高记忆效果。
- 故事起源
- 成语“诵书”来源于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方式。在古代,由于缺乏印刷技术,书籍只能通过手抄本传播。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读书人会大声朗读书籍,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这种读书方式逐渐形成了“诵书”的习惯。
- 词语结构
- 动词+名词
- 例句
- 1. 他每天晚上都会诵书,以便更好地记忆课本内容。2. 学生们在诵书时,注意力更加集中,效果也更好。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反复诵读相关的例句和使用场景,加深对成语的记忆。此外,可以将“诵书”与读书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
- 延伸学习
- 除了诵书外,还可以尝试其他学习方法,如默读、讲解、笔记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晚上都会诵书,这样我就可以更好地记住课本上的知识。2. 初中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我经常诵书,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 高中生:考试前,我会利用诵书的方法来背诵课文,提高记忆效果。4. 大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我会通过诵书来加深对语音和语调的理解。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