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在不满、抱怨或埋怨时发表的言辞或心情。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工作、学习、家庭等。
- 例句
- 1. 他整天抱怨工作太累,真是一副牢骚满腹的样子。2. 她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牢骚,认为应该进行改革。3. 这个员工总是对公司的管理方式提出牢骚,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 基本含义
- 指对不满、抱怨、埋怨等情绪的表达。
- 基本解释
[释义]
(1) (名)烦闷不满的情绪。发牢骚。(作宾语)
(2) (动)说抱怨的话。牢骚了半天。(作谓语)联绵式。
[同义]
怨言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牢骚”相关的成语,如“牢骚满腹”、“牢骚短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有很多牢骚要对老师说,因为他总是给我太多的作业。2. 初中生:我对学校的课程安排有很多牢骚,觉得太紧张了。3. 高中生:我对政府的政策有很多牢骚,觉得不够公平。4. 大学生:我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有很多牢骚,希望能够改变。
- 故事起源
- 据说,古代有一位名叫子骞的学者,他在官场上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内心充满了不满和埋怨。他将自己的不满之情写成了一篇文章,题为《牢骚》。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们行为的批评。后来,人们将他的文章称为《牢骚》,并将这个词用来形容人们发表不满和埋怨的情绪。
- 英文翻译
1.complaint; grievance; discontent; complain; grumble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牢骚”联想成一个人牢牢地抓住一根骨头,表达了他对这根骨头的不满和埋怨。
- 词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 详细解释
◎ 牢骚 láosāo
[complaint; discontent; grievance] 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忧愁哀怨
牢骚太甚防肠断
(1).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四出:“忧焦!知己真难报。牢骚!英雄恨未消。”《儒林外史》第八回:“那知这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元,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邝露》:“ 湛若 为人好詼谐大言,汪洋自恣,以写其牢骚不平之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九章:“然而他犹满肚皮牢骚,认为自己还走了冤枉路。” 浩然 《艳阳天》第九九章:“谁不兴发几句牢骚呢,牢骚不等于事实呀!”
(2).说不满的话。如:牢骚了半天;等他牢骚完了,也就没事啦。
(3).忧愁哀怨。《花月痕》第五回:“大抵秋菊春兰,各极其胜,究竟秋菊牢骚,不及春兰华贵。”
- 近义词
怨言、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