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刻楮常用于形容人们勤奋努力、不辞劳苦地工作。可以用于表扬他人的努力和勤奋,也可以用于自我鼓励和激励。
- 例句
- 1. 他是一个刻楮的人,每天都工作到很晚。2. 只有刻楮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 基本含义
- 形容刻苦勤奋,不辞辛苦。
- 基本解释
语本《韩非子·喻老》:“ 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铅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鼓吹续音》:“仍自为八句题其后云:……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
-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勤奋、努力相关的成语,如“勤学苦练”、“励精图治”等,加深对刻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像爸爸妈妈一样,刻楮学习,考上好学校。2. 初中生:老师说只有刻楮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我要努力学习。3. 高中生:高考在即,我要刻楮备战,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4. 大学生:大学生活很忙碌,但只有刻楮学习,才能有好的未来。
- 故事起源
- 刻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齐策四》中,原文为“刻楮不蠹”,意为刻苦勤奋的人不会被虫蛀。后来逐渐演变为成语刻楮。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刻楮”的发音与“刻苦”的发音相似,因此可以通过“刻苦”这个词来记忆和理解“刻楮”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刻楮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组成。
- 详细解释
- 刻楮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刻”和“楮”两个词组成。刻,意为雕刻、刻苦;楮,指桑树的皮,用来制造纸张。刻楮的意思是雕刻桑树的皮,形容人勤奋刻苦,不辞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