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藏物用具。方的叫箱,圆的叫筥。 宋 苏轼 《虔州吕侍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诗:“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明 归有光 《<尚书别解>序》:“﹝余﹞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以备温故。”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或文章的内容深奥、精湛,令人难以理解或领会。
- 详细解释
- 箱筥是一个古代的用来存放书籍的器具,形状类似于现代的书箱。成语“箱筥”借用了这一形象,用来形容言辞或文章的内容深奥、精湛,使人难以理解或领会。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文笔高超或内容深奥的文章、演讲或讨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思维方式复杂或晦涩难懂。
- 故事起源
- 成语“箱筥”最早出现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据传,孔子的学生曾问孔子关于《诗经》的注解,孔子回答说:“《诗经》的注解就像箱筥里的东西一样,你们应该自己去领悟。”从此,箱筥成为形容文章或言辞内容深奥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主语+动词+形容词
- 例句
- 1. 这篇文章真是箱筥之作,读了好几遍都还是有些难以理解。2. 他的演讲内容像箱筥一样,让我听得云里雾里。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箱筥”联想为一个盛满了精美书籍的箱子,表示内容深奥、精湛。可以通过想象打开箱子,却看不懂里面的书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来提高对“箱筥”这一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的课太难了,好像是箱筥一样,我都听不懂。2. 初中生:这本课外读物真是箱筥之作,我读了好几遍也没完全理解。3. 高中生:老师的讲解太深奥了,感觉就像是从箱筥里拿出来的一样,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4. 大学生:这篇论文的观点真是箱筥,读了好几遍都没完全理解作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