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本谓驾战车入敌营挑战时,下车整理马脖子上的皮带,以示御术高超,从容有馀。后泛指从容驾驭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轡,御下两马,掉鞅而还。” 杜预 注:“掉,正也;示閒暇。” 宋 岳珂 《桯史·郭倪自比诸葛亮》:“予生西陲,如 斜谷 、 祁山 ,皆狭隘,可守而不可出;岂若得平衍夷旷之地,掉鞅成大功,顾不快耶!”
(2).喻从容显示才华。 唐 李商隐 《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乡塾掉鞅,文林励戈。” 清 钱谦益 《袁祈年字田祖说》:“自 公安 之三 袁 以才名掉鞅艺苑,而其子弟之英妙者皆有名於时。”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时余以纔弱冠之青年,掉鞅文坛,略有声誉,宜为 梦坡 所赏接。”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失去了应有的威严和声望。
- 详细解释
- 掉鞅是一个形容词词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了应有的威严和声望。鞅是古代马具的一部分,用来控制马匹的动作。如果鞅掉落,马匹就会失去被控制的能力,从而失去了威严和声望。引申到人或事物,掉鞅表示其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和尊严。
- 使用场景
- 掉鞅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某些情况下失去了威严和声望。例如,当一个领导在处理问题时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可以说他掉了鞅;当一个公司因为丑闻而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也可以说这个公司掉了鞅。
- 故事起源
- 关于掉鞅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马术文化。在古代,马匹是军队和贵族的重要资产,因此鞅的掉落被视为严重的失误和耻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逐渐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失去威严和声望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掉鞅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
- 例句
- 1. 这位明星因为一系列丑闻而掉了鞅,现在再也没有人愿意邀请他参加活动了。2. 这个国家的政府因为腐败问题而掉了鞅,公众对他们的信任完全丧失。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掉落的鞅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将掉落的鞅与失去威严和声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意义。
-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掉鞅相关的成语,如失鞍落马、失马塞翁等,来丰富你的词汇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因为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了,他掉了鞅,班里的同学都不再尊敬他了。2. 初中生:这个学校的声誉因为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而掉了鞅,现在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3. 高中生:这位校长在教育改革中一再失误,导致学校的声望掉了鞅,现在很多人都对他失去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