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蛮夷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常用,但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书籍和文化研究中仍然有一定的使用。它可以用来描述与自己文化和礼仪不同的外族或外国人,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冒犯他人。
- 例句
- 1. 他是个蛮夷,对待人总是不礼貌。2.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蛮夷的描述。
- 基本含义
- 指外族或外国人,常用来指代粗野、无礼的人。
- 基本解释
◎ 蛮夷 mányí
[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来蛮夷间。——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为降虏于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北蛮夷之鄙人。——《战国策·燕策》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蛮夷的相关知识,了解古代中国对外族和外国人的观念和态度。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很蛮夷,从来不懂得礼貌。2. 初中生:古代中国人对蛮夷的看法很特别,认为他们文化低劣。3. 高中生: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蛮夷的描写和批评。4. 大学生:现代社会应该摒弃对蛮夷的偏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
- 故事起源
- 蛮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和典籍中。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化和礼仪是最高尚的,而将与中国文化和礼仪相异的外族或外国人称为蛮夷。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近代才逐渐改变。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蛮夷这个成语:1. 将“蛮夷”拆分为“蛮”和“夷”,分别表示粗野和外族。2. 可以想象一个外族人在行为举止上粗野无礼的形象,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蛮夷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蛮”表示粗野、不文明,而“夷”表示外族、外国人。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那些与中国文化和礼仪相异的人。
- 详细解释
亦作“ 蛮彝 ”。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总论》:“ 蜀 地僻陋有蛮彝风。” 欧榘甲 《新广东》五:“况南方自古以为蛮夷,然其地温暖,万物繁生,觅食甚易。”
- 近义词
夷狄、戎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