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挠节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违背诺言、背弃承诺的行为。可以用于描述个人或者集体在承诺、合同、协议等方面的失信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挠节来批评那些不守信用、不讲诚信的人。
- 例句
- 1. 他答应了我会来参加聚会,但是最后却挠节了。2. 这家公司经常挠节,不守信用,不能与其合作。3. 他曾经发誓要为人民做出贡献,但是现在却挠节了。
- 基本含义
- 指破坏约定、违背诺言。
- 基本解释
屈节。《新唐书·柳宗元传赞》:“ 王叔文 沾沾小人,窃天下柄…… 宗元 等挠节从之。” 宋 陆游 《书志》诗:“ 袁安 卧空庐,亦度风雪夕。如何慕温饱,挠节不自惜。”
-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挠节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失信于人”、“背信弃义”等,扩大你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答应给我带礼物,但是最后挠节了。2. 初中生:他说要帮我复习功课,结果挠节了,我很失望。3. 高中生:政府答应了给农民补贴,但是最后挠节了,农民很愤怒。4. 大学生:公司承诺给员工加薪,结果挠节了,大家都很不满。5. 成年人:他们签订了合同,但是最后挠节了,我们只能采取法律行动。
- 故事起源
- 关于挠节的故事起源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来源故事。但是,这个成语的意义与人们对于诺言、约定的重视有关。挠节的意思是破坏约定,违背诺言,这种行为是被人们所不齿的。因此,挠节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语,用来批评那些不守信用的人。
- 记忆技巧
- 记忆挠节这个成语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 将“挠”字与破坏、违背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用手指挠破了一张纸;2. 将“节”字与约定、诺言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诺言的字样。通过将这两个形象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挠节这个成语的意义。
- 词语结构
- 挠节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挠”为动词,意为破坏、违背;“节”为名词,意为约定、诺言。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 详细解释
- 挠节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挠”意为刮、抓、扰乱,而“节”则指约定、诺言。挠节的含义是指违背约定、违背诺言,破坏原有的协议或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