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病人生命垂危、企业陷入垂危状态或者国家处于垂危时刻等。
- 例句
- 1. 他的病情非常严重,已经垂危了。2. 这家公司经营不善,陷入了垂危的境地。3. 国家的安全形势垂危,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 基本含义
- 处于临死的边缘,非常危险或不稳定的状态。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垂危”相关的成语,如“危如累卵”、“危在旦夕”等,来扩展对危险和不稳定状态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因为病情垂危,所以不能上学了。2. 初中生: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垂危,需要采取紧急措施。3. 高中生:他的公司陷入了垂危状态,他必须想办法挽救。4. 大学生:政府的决策可能导致国家的安全垂危。
-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染上了重病,病情非常严重,濒临死亡。当时,齐威王的臣子们都非常担心国君的病情,并希望能够找到治病的方法。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位名医,希望他能够救治齐威王。这位名医非常有名望,但他却没有答应治疗齐威王的请求,因为他认为齐威王的病情已经到了垂危的地步,无法挽回。最终,齐威王病重而亡。从此以后,人们用“垂危”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处于非常危险或不稳定的状态。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悬挂在危险的边缘,随时可能掉下来,这样就能够记住“垂危”的含义。
- 词语结构
- 垂危是一个形容词的结构,由“垂”和“危”两个字组成。其中,“垂”表示悬挂、下垂,而“危”表示危险。
- 详细解释
(1).接近死亡。 明 袁宏道 《答沉伯函书》:“垂危之病,而加之以毒, 荆 人岂有命哉?” 清 顾炎武 《病起与蓟门当事书》:“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故一病垂危,神思不乱。” 袁静 《伏虎记》第四八回:“望着这位生命垂危的战友,她的心里活象烧着一把火,两条肿得挺粗的腿儿全麻木了。”
(2).谓极其危险。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关于民清军交战情况》:“大局垂危,急宜攻克 武昌 。”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三:“﹝《武汉永远是我们的》一文﹞说得真是好听:‘ 武汉 临到垂危,但于整个战局也无多大影响!’”
- 近义词
告急、紧急、紧张、危殆、危机、危险、危急、弥留、垂死、病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