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犹聋盲。《墨子·耕柱》:“鬼神之明智於圣人,犹聪耳明目之与聋瞽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上》:“下至聋瞽瘖哑残疾之人,亦莫不有学,使习一艺以自养其天刑之躯。”参见“ 聋盲 ”。
(2).比喻欺骗,蒙蔽。 元 耶律楚材 《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序》:“食我园椹,不见好音,诬谤圣人,聋瞽学者。”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十二:“ 似道 自知倖致高位,恐人议己,故作为此説,以聋瞽愚俗耳。”《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前代所行《通制条格》之书,非不繁密,但资官吏弄法,民间知者絶少,是聋瞽天下之人,使之犯法也。”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耳聋眼瞎,无法听到声音、看到事物,比喻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缺乏理解能力。
- 详细解释
- 聋瞽是由“聋”和“瞽”两个词组成的,分别表示耳聋和眼瞎。聋瞽形容一个人听不到声音,看不到事物,无法感知外界的信息。在引申意义上,聋瞽也可以表示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很差,缺乏见识和思考能力。
-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某人对某个领域或某个问题的无知和无能。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科技发展的无知,或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无能。
- 故事起源
- 聋瞽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相传,有一位盲人和一位聋人在一起旅行,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许多困难的时刻。但是,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却非常有限,无法感知到周围的美景和危险。因此,这个成语就形成了,用来比喻对外界缺乏了解和理解。
- 词语结构
- 聋瞽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结构简单明了。
- 例句
- 1. 他对音乐一窍不通,真是聋瞽之人。2. 这个人从来不看新闻,对时事问题完全聋瞽。3. 他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简直是聋瞽的。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既耳聋又眼瞎,无法听到声音,也无法看到事物。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故事和用法,可以查阅相关的成语词典或者阅读相关的故事书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对数学一窍不通,简直是聋瞽之人。2. 初中生:我看到有人偷东西,但是我同学对此一无所知,真是聋瞽啊!3. 高中生:他对文学作品一点兴趣都没有,完全是聋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