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耗费;浪费。縻,通“ 靡 ”。《广弘明集》卷二八引 北齐 魏收 《为武成帝以三台官为大兴圣寺诏》:“有司过实,匠人逞功,氓庶劳止,縻费难量。” 唐 刘禹锡 《论废楚州营田表》:“今则徒有縻费,鲜逢顺成。”《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九年》:“言其凋弊之因……有纲运水脚钱之縻费。” 清 黄景仁 《春风袅娜·中秋夜使院对月》词:“闻题句,縻费芭蕉。”
- 基本含义
- 指附着在外面的费用,也指被剥削、压迫的人。
- 详细解释
- 縻费是由“縻”和“费”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縻,读音为mí,是附着、依附的意思;费,读音为fèi,是负担、支出的意思。縻费合起来的意思是附着在外面的费用,也指被剥削、压迫的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被剥削者被迫承担的负担和压力。
- 使用场景
- 縻费常用于描述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或群体,可以用来批评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现象。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在工作、学习等方面被不合理的要求所束缚。
- 故事起源
- 据说,縻费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在古代,有一种叫做“縻”的制度,是指各地向中央政府交纳的贡品和财物。这些縻费是各地被迫交纳的,因此縻费也成为了被剥削者的代名词。
- 词语结构
- 縻费是由“縻”和“费”两个字组成的,采用了形声字的结构。縻的意义是附着、依附,费的意义是负担、支出。
- 例句
- 1. 这个社会存在着很多縻费的现象,我们应该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2. 他在工作中承担了太多的縻费,导致身心俱疲。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縻费这个成语。可以把縻费联想成一张附在身上的负担,表示被迫承担的费用。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成语,如“剥削”、“压迫”等,可以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觉得老师给我们布置太多的作业了,真是縻费。2. 初中生:学校里的体育课永远都是男生优先,女生都被縻费了。3. 高中生:我觉得高考制度对学生来说太縻费了,学习压力太大。4. 大学生:为了支付学费,我每个月都要打工,真是被縻费。5. 职场人士:公司要求我们每天加班,工作量太大了,感觉被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