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形容在某些重要场合或敏感问题上,人们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或遭受打击而选择保持沉默,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一直说卫,不敢对领导的决策提出异议。2. 虽然他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看法,但是他还是选择了说卫,不敢公开表达。
- 基本含义
- 指言辞谨慎,不轻易发表意见或言论。
- 基本解释
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守卫。《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柏至靖侯 许盎 ,以駢邻从起 昌邑 ,以説卫入 汉 。” 颜师古 注:“説读曰税。﹝税﹞卫谓军行初舍止之时主为卫也。” 清 莫友芝 《有感》诗之一:“羽林説卫存文物,车驾巡秋冒雪霜。”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言辞、谨慎、沉默等相关的成语,如“言之凿凿”、“言简意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班级讨论的时候,有时候会说卫,不敢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2. 初中生:我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疑惑,但是我还是说卫了,不敢向同学们提问。3. 高中生:在模拟联合国的讨论中,我一直说卫,因为我害怕发表自己的观点会被批评。4. 大学生:在辩论赛中,我不敢说卫,害怕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被对手驳倒。
- 故事起源
- 说卫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在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襄公要做一件重要决策,但是他身边的大臣们都对这个决策表示反对。大臣们都知道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但是又不敢直接告诉襄公,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暗示他。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形成成语“说卫”的来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用“说话卫生巾”的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因为害怕说话而戴上了一条巨大的卫生巾,形象地表达了他害怕发表意见或言论的心理状态。
- 词语结构
- 成语“说卫”的结构是“说+卫”,其中“说”表示言辞,谈论,发表意见,而“卫”则表示害怕,保持沉默。
- 详细解释
- 说卫源于《左传·襄公四年》:“臣固知其不可,然则又不敢言。谓卫人曰:‘若我言上,我将死焉。’”意为害怕说话而保持沉默。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特定情况下害怕说话,不敢发表意见或言论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