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节根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或性格非常好,非常值得信赖。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品质不好、行为不端的人,指出他们缺乏良好的道德和修养。
- 例句
- 1. 他的节根很好,从不做出任何不道德的事情。2. 那个人的节根很差,经常撒谎和做坏事。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品质、道德或行为的根本基础,也指一个人的根本性格。
- 基本解释
◎ 节根,节根儿 jiégēn,jiégēnr
[close on the festival] 临近节日的日子(多指大的节日)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品质、道德和修养相关的成语,如“德高望重”、“修身养性”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好的节根。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节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3. 高中生:大学入学考试期间,一些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择手段,完全没有节根。4.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培养自己的节根的好机会,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来提升自己的品质和修养。
-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鲁国的襄公想要选举一位贤良的官员,于是派人到全国各地去寻找。最终,一个名叫鲍叔牙的人被推荐给襄公。襄公问鲍叔牙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品质,鲍叔牙回答说:“评价一个人的品质,要看他的节根。”这个故事中的“节根”一词,后来就成为了一个成语。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节根与一个人的根基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修养就像是他的根基一样,是他的基础和根本。
- 词语结构
- 节根是由两个单独的词组成的,没有特殊的结构。
- 详细解释
(1).指草木的节与根。 唐 韩愈 《郓州谿堂》诗:“孰为邦蟊,节根之螟,羊狠狼贪,以口覆城。”
(2).节日边沿。 鲁迅 《呐喊·端午节》:“近年是每逢节根或年关的前一天,他一定须在夜里的十二点钟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