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隐慝一词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内心隐藏的恶意或不可告人的行为。可以用来描述某人表面上看起来善良,但实际上却心怀不轨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揭示某人的真实面目,警示人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 例句
- 1. 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和善,但是内心却充满了隐慝。2. 这个人伪装得很好,但是他的隐慝终究会被揭露出来。
- 基本含义
- 指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邪恶念头或恶劣行为。
- 基本解释
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左传·僖公十五年》:“震 夷伯 之庙,罪之也,於是 展氏 有隐慝焉。” 孔颖达 疏:“隐蔽之恶,不见於外,非法令所得绳也。” 杨伯峻 注:“隐慝可有两义,一谓人所不知之罪恶,一谓不可告人的罪恶。”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夏侯氏 便於座中攘臂大呼,数 元艾 隐慝秽恶十五事。”按,《后汉书·黄允传》作“隐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僧即发声,其词皆 五百 从前隐慝也, 五百 惊而自悔。” 清 黄遵宪 《纪事》诗之三:“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隐慝相关的成语,如隐忍、慝恶等。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些关于人性和道德的哲学思考,以更好地理解隐慝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虽然看起来很友善,但是我能感觉到他的隐慝。2. 初中生:这个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内心充满了隐慝,他的真实面目让人害怕。3. 高中生:社会上存在许多表面善良的人,但是他们内心的隐慝却很可怕。4. 大学生:人们常说“人心隔肚皮”,意思是指人的内心可能隐藏着隐慝。
- 故事起源
- 《庄子·外物》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心怀不轨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在路上捡到了一枚玉玺,他本来想把玉玺归还给失主,但是他心里却想着如何把玉玺占为己有。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内心隐藏的邪恶念头,因此被用来形容隐慝。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隐慝这个成语。可以联想到一个人戴着面具,面具下隐藏着邪恶的念头,这样可以帮助记忆隐慝的意思。
- 词语结构
- 隐慝是一个形容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成语结构。
- 详细解释
- 隐慝是由“隐”和“慝”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隐指隐藏、掩盖,慝指邪恶的念头或行为。隐慝形容一个人内心隐藏着邪恶的念头或有恶劣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善良正直,实际上却心怀不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