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见“ 避正殿 ”。
(2).谓让出正厅。表示恭敬。《汉书·曹参传》:“闻 胶西 有 盖公 ,善治 黄 老 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 盖公 , 盖公 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参 於是避正堂,舍 盖公 焉。” 晋 皇甫谧 《高士传·盖公》:“ 参 ( 曹参 )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亦省作“ 避堂 ”。 唐 苏颋 《奉和崔尚书赠大理陆卿鸿胪刘卿见示之作》:“避堂貽后政,扫第发前机。” 宋 范成大 《寄题鹿伯可见一堂》诗之一:“聊攀铁锁问何似,岂敢避堂邀 盖公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七:“ 子房 之师,实维 黄石 ; 曹参 避堂,以舍 盖公 。”
- 基本含义
- 指避开正堂或正式场合,表示回避正面冲突或避免尴尬。
- 详细解释
- 正堂是古代官宅或府邸中的正厅,是举办正式场合或接待贵宾的地方。避正堂意味着回避正式场合,避免与人正面冲突或尴尬。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避开纷争、避免冲突的智慧之举。
- 使用场景
- 避正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冲突或尴尬的情况下,以巧妙的方式回避或避免与人正面交锋。可以用于描述工作场合、人际关系、家庭纠纷等各种情况。
- 故事起源
- 成语“避正堂”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伊川的官员,他在官场上一直保持低调,不与人争斗,也不主动插手政治纷争。有一次,他被任命为某地方的知县,但他却拒绝了正式的官厅,而是住在旁边的一间小屋里,避开了正堂。他的做法被认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因为他避免了与其他官员的争斗和纠纷,保持了自己的清白和低调。
- 词语结构
- 动宾结构,由“避”和“正堂”两个词组成。
- 例句
- 1. 在公司开会时,如果有争议,我们应该避正堂,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2. 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但他却选择了避正堂,以免和同事发生争执。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避正堂”与避开正厅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正堂上发生了争执或尴尬的情况,然后想象自己巧妙地避开了正堂,避免了冲突和尴尬。
-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等,这些成语都是描述避免冲突和尴尬的智慧之举。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学校里遇到了欺负我的同学,但我选择避正堂,不和他们吵架。2. 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我的作业,我没有和她争论,而是避正堂,私下里请教了她。3. 高中生:在班级里发生了纷争,我选择了避正堂,不参与其中,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4. 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个与我意见不合的同学,我避开了正堂,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个与我意见不合的同事,我避正堂,通过妥协和合作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