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亦作“ 鸛鵞 ”。 1.《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丙戌,与 华氏 战于 赭丘 。 郑翩 愿为鸛,其御愿为鹅。” 杜预 注:“鸛、鹅皆陈名。” 杨伯峻 注:“《埤雅·释鸟》:鹅自然有行列。故《聘礼》曰‘出如舒鴈’(鴈即鹅)。古者兵有鸛、鹅之陈也。旧説 江 淮 谓羣鸛旋飞为鸛井,则鸛善旋飞,盘薄霄汉,与鹅之成列正异,故古之陈法或愿为鸛也。”后遂以“鸛鹅”泛指军阵。 宋 沉括 《延州谢到任表》:“四府连衡,而鸛鵞成列。” 清 裛一 《庚子时事杂咏·联军入京》:“心惊君子为猨鹤,眼看雄心尽鸛鹅。”
(2).鹳和鹅的飞翔。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清 王士禛 《送洪昉思由大梁之武康》诗:“北风吹雪如鸛鹅,急装结束尪驴驮。”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样子或举止憨态可掬,愚笨可笑。
- 详细解释
- 鹳是一种大型鸟类,长着长脖子和长腿,行走时显得笨拙。鹅是一种大型禽类,虽然外表可爱,但行为举止有时显得愚笨。鹳鹅这个成语就是通过对比鹳和鹅的特点,形象地描述人的样子或举止愚笨可笑。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外表或举止憨态可掬,愚笨可笑的情况,用于调侃、嘲笑或幽默的场合。
-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故事中,主父列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主父阿那瞻嫁给刘邦,决定举办一场比武招亲的比赛。参赛者要在竞技场上骑着马,射中一个高高悬挂的鹞鹰。结果,一个憨厚的农夫骑着驴子参赛,他看见场上有一只鹳和一只鹅在争斗,于是他就骑着驴子去追赶它们。主父列认为这个农夫太愚笨了,不让他参赛。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形容人的样子或举止愚笨可笑。
- 词语结构
- 鹳鹅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其中,鹳的意思是一种大型鸟类,鹅的意思是一种大型禽类。两个字的结合形象地描述了人的样子或举止愚笨可笑。
- 例句
- 1. 他戴着那顶滑稽的帽子,看起来像个鹳鹅一样可笑。2. 她装出一副鹳鹅的样子,让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鹳和鹅的特点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下鹳的长脖子和长腿,以及鹅的愚笨样子。把这个形象与成语的含义联系在一起,就能更容易记住了。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人的外表或举止相关的成语,如“脑满肠肥”、“猪朋狗友”等。通过学习这些成语,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戴着鸭舌帽,笑起来像只鹳鹅。2. 小学生:他的举止憨态可掬,像只鹳鹅一样可爱。3. 初中生:她的行为举止有时显得愚笨,就像是一只鹳鹅。4. 高中生:他的外表和举止都很憨厚,有点像一只鹳鹅。5. 大学生:他的样子真是鹳鹅一样,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