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征收。《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初 唐 人以茶盐强民而徵其粟帛谓之博徵。” 胡三省 注:“博,博易也,言以茶盐博易而徵其粟帛。”
2.广为引证。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序》:“﹝ 许可覲 ﹞又不能博徵仙典,究论还丹度世之术。”
- 基本含义
- 广泛征求意见或观点。
- 详细解释
- 博徵是由“博”和“徵”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博指广泛,徵指征求。博徵的意思是广泛征求各种意见或观点,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或判断。
- 使用场景
- 博徵常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决策者在做出重要决策之前,主动征求各种意见或观点。也可以用来鼓励团队合作,倡导多元化的思考和意见交流。
- 故事起源
- 博徵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相传,有一位叫做孔融的年轻人在与一个老者辩论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才智和博学多才。这个故事传扬开来,成为了描述广泛征求意见的成语。
- 词语结构
- 博徵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博”和动宾关系的名词“徵”组成。
- 例句
- 1. 领导者应该博徵各方意见,不要独断专行。2. 在做出重要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博徵团队成员的意见。3. 这个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博徵和合作。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博徵的发音与“拨正”进行联想。拨正意味着纠正错误,而博徵正是为了避免错误而广泛征求意见和观点。
- 延伸学习
- 博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导力和沟通技巧。学习博徵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广纳群言”、“众口铄金”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班级群里博徵大家的意见,决定明天的活动是什么。2. 初中生:我们班级组织了一个博徵活动,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创意和建议。3. 高中生:学校领导在开展新课程改革之前,博徵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4. 大学生:学生会在选举新的主席之前,会博徵全校学生的意见,以确保选出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