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捶挞常用于描述严厉的惩罚或责骂,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比如,可以用于描述上级对下属的严厉批评,或者用于描述家长对孩子的严厉教育。此外,捶挞也可以用于描述社会舆论对某人的猛烈批评或指责。
- 例句
- 1. 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捶挞,以警示他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2. 这个公司的老板对员工进行了捶挞式的管理,导致员工士气低落。
- 基本含义
- 用拳头或棍棒等器具猛烈地打击,形容严厉惩罚或责骂。
- 基本解释
杖击,鞭打。《晋书·乐志下》:“中书令 王珉 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篤,嫂捶挞婢过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骄慢已习,方復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设誓》:“昔日 陶侃 之僕,常遭主人捶挞。” 清 陈天华 《狮子吼》第二回:“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比如“责骂如雷”、“严厉批评”等与捶挞含义相近的成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来扩大对捶挞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不听话的同学进行了捶挞,让他们明白了错误的严重性。2. 初中生:班主任对调皮捣蛋的学生进行了捶挞,以警示其他同学不要效仿。3. 高中生:家长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进行了捶挞,希望他能更加努力学习。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捶挞”这个成语。
- 故事起源
- 捶挞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相传,在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项羽失去了对刘邦的优势,最终战败。项羽在战败后被刘邦俘虏,刘邦对项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对其进行了捶挞。这个故事成为了捶挞成语的起源。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捶挞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举起拳头或棍棒,猛烈地打击另一个人,形成了严厉的惩罚或责骂的场景。通过这种联想,可以帮助记忆捶挞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词语结构
- 捶挞是一个由两个动词构成的成语,形容词性成语。捶挞的结构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和记忆。
- 详细解释
- 捶挞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捶”和“挞”两个字组成。捶指用拳头打击,挞指用棍棒等器具猛烈地打击。捶挞形容被打击的力度大、严厉,常用来形容严厉惩罚或责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