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1).抛弃;废置。《战国策·秦策五》:“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於诵。’”《淮南子·览冥训》:“弃捐 五帝 之恩刑,推厥 三王 之法籍。” 唐 胡适 《行路难》诗之一:“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所谓圣明之主者,亦非远于人情者也,果能敝屣其黄屋,而弃捐所有以利汉人邪?”
(2).特指士人不遇于时或妇女被丈夫遗弃。 汉 刘向 《<战国策>序》:“当此之时……重约结誓,以守其国,故 孟子 、 孙卿 儒术之士,弃捐於世;而游説权谋之徒,见贵於俗。” 唐 张籍 《离妇》诗:“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念君终弃捐,谁能强在兹。” 唐 吴筠 《览古》诗之七:“ 鲁侯 祈政术, 尼父 从弃捐。 汉 主思英才, 贾生 被排迁。” 宋 陈师道 《贺许州梁资政书》:“某向以不虞之名,误被非常之举,间缘罪戾,自取弃捐。” 明 何景明 《东门赋》:“念我与君,少小结髮,何言中路,弃捐决别。”《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命之不辰,风尘困瘁,再得脱离,又遭弃捐。” 清 吴伟业 《赠陆生》诗:“京华浪跡非长计,卖药求名总游戏。习俗谁容我弃捐,才名苦受人招致。”
(3).人死的婉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 唐 李翱 《右仆射杨公墓志》:“公生六年,太保弃捐;未及成童, 虢国 又终。” 明 宋濂 《故封承事郎给事中王府君墓版文》:“予生髮未燥,先公弃捐,一念及兹,肝胆为之拆裂。” 清 赵翼 《哭刘瀛坡总戎》诗:“如此相知忍弃捐,身骑箕尾竟登仙。”
- 近义词
搁置、弃置
- 基本含义
- 放弃、抛弃、不再珍惜
- 详细解释
- 弃捐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分别是“弃”和“捐”。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放弃或抛弃某物,不再珍惜或重视。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事物或某人不再关心、不再在意的态度。
- 使用场景
- 弃捐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中,比如描述一个人对自己的才能、机会或者感情不再重视,或者形容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珍视变成了不再关心。例如,你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或者一个人对某个朋友的友谊不再在意。
- 故事起源
- 关于弃捐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确,但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些使用。在明代的小说《西游记》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孙悟空曾经弃捐了他的师傅,不再尊重他的教诲。这个故事可能是弃捐这个成语的一个来源。
- 词语结构
- 弃捐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弃”是动词,表示放弃或抛弃的意思;“捐”是动词,表示不再珍惜或重视的意思。
- 例句
- 1. 他曾经是个有才华的画家,但是现在他已经弃捐了画笔。2. 她对他的爱情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热烈,她开始弃捐了他。
- 记忆技巧
- 要记住弃捐这个成语,可以将“弃”和“捐”两个字分开记忆。"弃"可以联想到"放弃",而"捐"可以联想到"抛弃"。将这两个意思联想起来,就可以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成语可以帮助你丰富汉语词汇,提高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你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者参加汉语学习班来学习更多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会玩跳绳了,我弃捐了。2. 初中生:他曾经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篮球运动员,但是现在他已经弃捐了。3. 高中生:我曾经对学习很有热情,但是现在我已经弃捐了。4. 大学生:他曾经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音乐家,但是现在他已经弃捐了自己的音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