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犹悲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政》:“王惻动心怀,不觉失声。”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有一有名之 扬州 、 嘉定 ,有千百无名之 扬州 、 嘉定 。吾忆之,吾惻动於心,吾不忍而又不能不为同胞告也。”
- 基本含义
- 指内心感受到的同情或悲伤而产生的动情。
- 详细解释
- 恻动一词由“恻”和“动”两个字组成。“恻”表示同情、怜悯,表达内心深深的感受;“动”表示感动、震动,形容内心被外界的事物所触动。恻动形容人们因同情或悲伤而产生的情感波动,通常指内心深深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不幸而感到悲伤。
- 使用场景
- 恻动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或悲伤境遇产生的情感反应。可以用来形容看到别人遭受不公平对待、遭受痛苦折磨时,内心深深地感同身受,产生同情之情。
- 故事起源
- 恻动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中。文章中描述了孟子在见到梁惠王之后,感受到了他的苦难和困境,内心深深地感到悲伤和同情,于是说出了“吾恻然”这句话,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
- 词语结构
- 恻动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形容词组成,表示内心深深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不幸而感到悲伤。
- 例句
- 1. 看到那个被欺负的孩子,我不禁感到恻动,决定帮助他。2. 听到那个悲伤的故事,我的内心被深深地恻动了。
-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恻动的发音“cè dòng”与“策动”的发音相似,可以通过想象内心被某种力量“策动”而产生强烈的感受,来记忆恻动的含义。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情感相关的成语,如“感同身受”、“哀痛欲绝”等,以扩大词汇量和提升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看到同学受伤了,我内心感到恻动,立刻去找老师帮忙。2. 初中生:听到老师讲述战争的故事,我感到内心深深地恻动,决定要努力学习,为了和平做出贡献。3. 高中生:在社会新闻中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生活困难,我感到内心深深地恻动,决定将来要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