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解释
指铜制的候风地动仪。《后汉书·顺帝纪》:“﹝ 阳嘉 元年﹞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 李贤 注:“时 张衡 为太史令,作之。”《后汉书·天文志上》“以显天戒” 刘昭 注引 汉 蔡邕 《表志》:“言天体者有三家……唯《浑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黄道,以察发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
- 基本含义
- 指古代祭祀时所用的铜器,比喻虚伪的外表或虚假的仪式。
- 详细解释
- 成语“铜仪”源自于古代的祭祀仪式中使用的铜器。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用以祈求丰收和神灵的庇佑。而铜器在这些仪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视为神圣而庄重的象征。然而,有时人们会用一些虚假的仪式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或者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因此,“铜仪”也用来形容外表虚伪或仪式虚假的行为。
- 使用场景
- 成语“铜仪”通常用于形容人们故意掩饰真实意图或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涵的行为。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做事不真实、表里不一的人,也可以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只看表面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 故事起源
- 据说,成语“铜仪”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注》中。在古代,祭祀仪式是一种非常庄重和神圣的活动,人们会使用铜器来进行祭祀。然而,有些人为了迎合上级或者显示自己的虔诚,会故意使用一些虚假的铜器来进行祭祀,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样的行为被人们指责为“铜仪”。
- 词语结构
- 主要由形容词“铜”和名词“仪”组成。
- 例句
- 1. 他的言行总是充满了铜仪,很难相信他的真诚。2. 这场演讲只是形式上的铜仪,缺乏实质内容。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成语“铜仪”:将“铜”字与虚假的金属联系起来,比如黄金的假冒品,来表示外表虚伪;将“仪”字与庄重的仪式联系在一起,来表示虚假的仪式。这样,你可以将成语的含义与其结构联系起来,更容易记忆。
-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成语“铜仪”相关的成语,如“铜墙铁壁”、“虚与委蛇”等,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道歉只是铜仪,没有真正的忏悔之意。2. 初中生:这个政府宣传活动只是铜仪,没有解决实际问题。3. 高中生:他的承诺只是铜仪,根本不能信任。4. 大学生及以上:这个公司的宣传只是铜仪,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希望以上对于“铜仪”这个成语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