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仁德这个词语常用于表达对品德高尚的人的赞美,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在社会交往中,仁德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非常关键。
- 例句
- 1. 他一直以仁德著称,深受大家的尊敬。2. 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敬重。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品德高尚,具备仁爱和道德的品质。
- 基本解释
◎ 仁德 réndé
[benevolent moral integrity] 待人宽厚而好施恩德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人志士”等,来扩充对于仁德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学会仁德,做一个好人。2. 初中生:仁德是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品质,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关爱。3. 高中生: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坚持仁德的原则,不伤害他人利益。4. 大学生:仁德不仅是个人的素质,也是社会的基石,我们应该积极践行。
- 故事起源
- 仁德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论语·卫灵公》。孔子曾经对卫灵公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其中,“孙以出之”指的是仁德。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仁”字和“德”字的形状与其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仁”字的上面有一横,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德”字的上面有一个“彳”字,代表着人行走在道德的道路上。
- 词语结构
- 仁德是由两个单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仁”和“德”。
- 详细解释
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逸周书·大聚》:“生无乏用,死无传尸,此谓仁德。”《淮南子·缪称训》:“善之由我,与其由人,若仁德盛者也。”《后汉书·鲁恭传》:“进柔良,退贪残,奉时令。所以助仁德,顺昊天,致和气、利黎民者也。”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此诚陛下仁德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