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在线汉语词典 > 入木的词语解释
入木的意思
拼音:rù mù    注音:ㄖㄨˋ ㄇㄨˋ
基本解释

(1).指雕板刻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附录:“余因反覆沉思其致误之由,殊不可得,嗣取钞刻各本,刻意推研,乃知 卢氏 所得 叶石君 本,据以入木。”
(2).入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 荆州 天崇寺 僧 智灯 常持《金刚经》, 贞元 中,遇疾死,弟子启手足犹热,不即入木,经七日却活。” 明 李贽 《豫约》:“一毫不谨,失其欢心,则祸患立至,其为管束至入木埋下土未已也,管束得更苦矣。”参见“ 入殮 ”。
(3).喻书法笔力劲健。 唐 白居易 《鸡距笔赋》:“故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唐 沉传师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诗:“鏘金七言凌 老杜 ,入木八法蟠高轩。”参见“ 入木三分 ”。

基本含义
形容笔墨的描写力极深,能够深入人心。
详细解释
入木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笔墨写字的描写力非常深入,能够深入到木材的内部。它比喻文章、书法或绘画作品的描写力非常深刻,能够深入人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用场景
入木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夸赞文学作品、书法或绘画作品的描写力非常深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才华和技艺非常高超。
故事起源
入木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秦始皇对书法的追求和要求。相传秦始皇曾向书法家杨士奇征集书法作品,他要求参赛的书法家们的作品要“入木三分”,即描写力要深入到纸张的三分之一,以展现出深厚的功力。
词语结构
动词+名词。入:深入;木:木材。
例句
1. 这幅画的描绘技法真是入木三分,栩栩如生。2. 他的文章笔力雄浑,入木有声,令人读后难以忘怀。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想象一把锋利的笔刀深入到木头中,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更多与书法、绘画相关的成语,如“笔走龙蛇”、“墨守成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画真的很好看,画的花花草草都入木了。2. 初中生:这本小说的描写非常生动,作者的笔力入木三分。3. 高中生:他的书法水平很高,每个字都能入木有声,令人赞叹不已。4. 大学生:这篇论文的论述非常深入,入木的思考让人受益匪浅。
(0)
诗文中出现“入木”的诗词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

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

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馀。

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

(0)

入崖口

寒村野郭取次殚,山盩水厔入木兰。

两峰排闼相辟阖,万林开画纷黄丹。

伊逊之流来西北,桥上青骢催得得。

驼装车载各遵涂,快猎非关歌敕勒。

去秋未此鸣吟鞭,今岁秋光如昔年。

镜澜俯看忽自笑,如何添许星星然。

(0)

送君

送君上马时,不道朝垆燠。

春风入木心,皮肌发红绿。

春风良易暮,那得勤行路。

且莫望南窗,胡蝶飞无数。

(0)

偈颂八首·其七

多子塔前,风行草偃。育王门下,正令重行。

掀翻旧日规模,从教佛祖乞命。

不是第一句,亦非格外机。

寸钉才入木,遍界火星飞。

(0)

咏怀吴中先哲赠别受之孝廉七章·其二王文恪鏊吴文定宽

元良万国贞,蒙养系坊局。

抗法在师儒,启心须讲读。

经筵无蚤暮,况乃辍寒溽。

疑丞日以亲,阉寺敢相逐。

两公名行敦,兼之经术熟。

孝皇六七载,慎简春宫属。

尔宽与尔鏊,詹端好弹肃。

是时青殿中,八党已潜伏。

耆儒朝献替,小竖夜蹴鞠。

前星淡靡耀,荐雷声颇促。

吴也率其僚,陈言何谆笃。

出讲争晷刻,入告必详复。

荀攸善观则,桓荣时献牍。

惜哉鹤禁规,难救豹房哭。

只今宫省内,国海更沈穆。

侍从若云屯,衷肠互倾覆。

璇宫冷如冰,阁务一何燠。

安车借驰驱,谁念折其轴。

君行入木天,昔贤有遗躅。

(0)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游道林岳麓寺题示

承明年老辄自论,乞得湘守东南奔。

为闻楚国富山水,青嶂逦迤僧家园。

含香珥笔皆眷旧,谦抑自忘台省尊。

不令执简候亭馆,直许携手游山樊。

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

碧波回屿三山转,丹槛缭郭千艘屯。

华镳躞蹀绚砂步,大旆綵错辉松门。

樛枝竞骛龙蛇势,折干不灭风霆痕。

相重古殿倚嵓腹,别引新径萦云根。

目伤平楚虞帝魂,情多思远聊开樽。

危弦细管逐歌飘,画鼓绣靴随节翻。

锵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轩。

嗟余潦倒久不利,忍复感激论元元。

(0)
诗词分类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诗人
汪广洋 孟浩然 陶益 赵佶 王昌龄 张栻 郑刚中 陈谟 戴良 张羽 王建 蔡襄 唐顺之 刘鹗 陈傅良 杜荀鹤 李光 陶渊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