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被人冤枉或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情况,可以用于个人生活、工作、法律等方面。
- 例句
- 1. 他因为不好意思解释,遭受了许多不必要的诬陷。2. 她无辜遭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 基本含义
- 遭受诬陷或冤枉。
- 基本解释
受到诬陷。 唐 韩愈 《曹成王碑》:“王之遭诬在理,念太妃老,将惊而戚,出则囚服就辩,入则拥笏垂鱼,坦坦施施。” 清 林则徐 《英国趸船及应逐烟贩现已驱逐情形折》:“万一意外遭诬,定予讯明反坐。”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遭人诬陷”、“冤枉好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被同学诬陷了,但他没有生气,而是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2. 初中生:她因为被老师误解而遭诬,但她没有放弃,坚持为自己辩解。3. 高中生:他被父母误解了,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依然保持了乐观的心态。
- 故事起源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秦朝时期,主父偃因功被封为平津侯,但他的儿子主父偃被他人诬陷,被逼自杀。主父偃的儿子主父朋为了为父亲讨回公道,写了一篇长篇文章《公孙丑列传》,详细记述了主父偃被诬陷的经过。这篇文章后来被称为《遭诬》。因此,“遭诬”成语由此而来。
-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遭诬”理解为遭遇不公正的诬陷。可以通过将这两个字拆开记忆,然后想象自己遭遇了不公正的诬陷的情景,来帮助记忆。
- 词语结构
- 形容诬陷、冤枉。
- 详细解释
- 指受到他人的毫无根据的诬陷或冤枉,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或指责。